【嘉禾博研mem培训】MEM面试案例:区块链+金融面向实体经济加速落地
编者按 科技进步无疑正在催生新一轮产业变革。尤其是科技与金融的相互渗透、改造与融合,使得金融科技在快速崛起中,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和速度改变着现代金融业态。很显然,金融科技成了金融格局快速演变的重要推手之一。
在银行机构纷纷加大对金融科技投入的背景下,银行机构如何借力金融科技提升金融服务质量与效率,更好地惠及百姓民生,助力实体经济发展?银行业下一步的金融创新趋势与看点在哪,尤其是区块链技术在金融业应用前景如何?本报今天推出的这组报道,即围绕上述热门话题进行采访报道,敬请读者关注。
目前,区块链技术已在支付清算、信贷融资、金融交易、证券、保险、租赁等领域落地应用。 未来,“区块链+金融”下新的数字金融模式将为传统金融难题带来更多解决方案,助推实体经济更好发展。
近期,承接平安集团区块链应用需求的金融科技平台——金融壹账通向美国证监会递交招股说明书,正式开启上市之路。在区块链成为舆论关注焦点的当下,壹账通高调公布上市计划,向全球市场展示了区块链在金融领域应用落地的成果。
未来,“区块链+金融”下新的数字金融模式将为传统金融难题带来更多解决方案,助推实体经济更好发展。
区块链应用场景不断铺开
“区块链是一种新型的底层IT技术。”工信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司长谢少锋表示。
区块链技术本质上是一种数据库技术,每个区块就像一个硬盘,把信息全部保存下来,再通过密码学技术进行加密。这些被保存的信息就无法被篡改。
业内专家介绍,区块链可以通俗地被理解为一个分布式的公共账本,这个账本由各个区块连成一个链条。在传统记账系统中,记账权掌握在中心服务器手中。而在区块链这个“账本”上,链条上的每一个点都能在上面记录信息,构成点对点的记账系统。因此,区块链技术被认为是一种去中心化的技术。
以“账本”的形式来理解区块链,比如,在一个100人的村庄,张三向李四买了一头牛,向他支付1万元。过去,他要依靠中间人赵六,才能将自己的1万元转给李四。有了区块链系统,张三可以直接将自己的1万元记到李四的账本上,同时交易信息会传到全村,也就是整个区块链系统,使其他98个人也能看到信息。由系统记录整个交易过程,具有可溯源优势,防止赵六账本丢失或李四不认账等问题。
单点发起、全网广播、交叉审核、共同记账,区块链“账本”解决了“中介信用”问题,它使所有参与方都拥有完整、公开且不可篡改的交易信息。同时,分布式数据也保证了“账本”高度安全。由于不存在一个集中“账本”,攻击者找不到单一入口,数据就难以被破坏。
当前,区块链已成为全球技术发展的前沿阵地,全球科技大国正加紧在该领域布局。今年7月,美国参议院商业、科学和交通委员会通过了《区块链促进法案》;德国政府则在今年9月发布区块链战略,希望挖掘区块链技术促进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潜力。
未来,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正在加快落地,从数字资产到票据管理、产品溯源、存证取证、版权保护、数据共享、智能制造……区块链技术对生产方式的革新正在诸多领域延伸拓展。
“区块链+金融”加速布局
金融是基于信任的合作,而区块链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全程留痕、可追溯等特点与金融行业具有天然的契合性,区块链技术的出现为创造信任建立了新的基础,为金融服务的革新提供了新动能。
“区块链在不同行业应用的深浅程度差别很大。整体来看,区块链在金融业的应用已小有成效,在数据共享、供应链金融、ABS、支付、数字货币等方面均有了不同的突破,在个别领域区块链甚至可能取代原有模式流程,成为主导模式。” 苏宁金融研究院院长助理薛洪言表示。
目前,区块链技术已在支付清算、信贷融资、金融交易、证券、保险、租赁等领域落地应用。以住建部和建设银行合作的公积金管理系统为例,全国491个城市的公积金管理借助区块链技术,相当于实现了491个节点的点对点连接。任何城市的公积金、任何公积金所管辖的个人,都可以异地进行相关业务操作。如果不用区块链,这样的场景难以实现。
基于区块链技术,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可以将自己的信用通过区块链传递给小微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以浙商银行为例,2017年,该行推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应收款链平台,实现“区块链+供应链金融”拓荒式创新,充分利用了区块链的去中心化、防篡改、防抵赖特性。同时,借助这一技术保障的刚性信任能力,实现了应收款的签发、承兑、保兑、支付、转让、质押、兑付等功能,使得核心企业的资信能够可靠、可信地随着应收款在区块链上同步流转,实现了应收款在供应链上下游的流通,有效盘活了企业的应收账款。
“融合区块链分布式记账与交易银行场景生态,光大银行致力于创新发展在线金融产品和服务,解决传统供应链金融所面临的信息不透明、核心企业信用难以传导、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提升金融服务的实效性、便捷性和可得性,推进共建全产业链金融新生态。”光大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
布局供应链金融,光大银行与蚂蚁金服“双链通”区块链平台(以下简称“双链通”平台)合作项目首期系统对接于近期正式投产上线。现阶段,“双链通”平台用户可主动通过光大银行完成身份认证、电子签名,相关交易数据及操作信息将上链保存,确保真实可溯源。融资系统对接后,光大银行将可依托对公网贷系统为“双链通”平台用户提供融资服务,配套银行账户体系及资金清分系统,支持客户在线完成各项业务办理,有效提升对公金融服务的效率与品质。
在贸易金融方面,区块链技术通过记录贸易融资业务的核心单据和关键流程,能使贸易双方获取真实信息,助力智能合约快速执行。数据显示,中国人民银行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项目一期上线运行一年多以来,已实现业务上链3万余笔,业务发生笔数5000余笔,业务发生量约750亿元。
区块链发展面向实体经济
在国务院2016年印发的《“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中,中国就将区块链技术列为战略性前沿技术。中央政治局10月24日就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明确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
区块链与金融资本、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激发传统产业迸发出新活力,推动产业变革升级。在解决信用风险大、资金运用效率低、支付处理成本高等金融领域难题上,区块链技术已经显示出明显优势。
“以目前普及率非常高的移动支付为例,作为商业场景层面的基础设施,激活了很多场景的活力;而区块链则是技术模式层面的基础设施,更加底层,能从根本上改变很多商业生态的业务逻辑,未来潜在影响要比移动支付大得多。” 薛洪言认为。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最新发布的《区块链白皮书2019》显示,区块链一方面融合传统金融;另一方面助力实体产业,从金融、产品溯源、政务民生、电子存证到数字身份与供应链协同,区块链的应用场景不断铺开,越来越深入化和多元化。
在助力实体经济方面,工行基于区块链平台的贵州扶贫项目已成功投产;农行在国内银行业中首次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电商供应链金融领域;建行推出区块链银行保险平台,并成功办理业内首笔区块链国际保理业务。
虽然区块链与大数据的融合已在落地应用之中,但总体来看,由于涉及场景较为复杂,目前的落地模式还不够完善,更要密切关注区块链应用中可能产生的风险,防止利用区块链发行虚拟货币、炒作空气币等行为。
“区块链技术有很大发展潜力,未来会有广泛应用。但对区块链技术来说,最重要的是落地,要为实体经济服务。”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盛松成表示。
本文节选自《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仅供MEM面试案例使用,不做其他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