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禾博研MEM培训】:中国科学院大学MEM工程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既具有扎实的工程技术基础,又具备现代化管理能力,能够有效组织、管理工程实践活动的复合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
二、招生对象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2.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以上(包含3年)工作经验的人员;大学专科毕业后有5年以上(包含5年)工作经验的人员;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并有2年以上(包含2年)工作经验的人员。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规定的体检标准。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
在校学习,培养年限为2年。上课时间不少于1年,论文工作不少于1年。
四、培养方式
1.采用系统的课程学习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
2.学校聘请具有丰富实践和教学指导经验的企业资深管理人员参与课程教学,并对学生的工程实践、学位论文进行联合指导。
五、专业方向与课程设置
1.专业方向
大型复杂工程管理方向
重大科技示范工程管理方向
信息系统工程管理方向
能源工程管理方向
土木工程管理方向
研发与创新管理方向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方向
2.课程类别
工程管理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应不低于35学分,包括课程学习30学分和必修环节5学分。申请硕士学位前,课程学习总学分不低于30学分,学位课不低于19学分;非学位课不低于11学分;必修环节包括开题报告1学分、中期考核2学分、学术报告与实践总结报告2学分。必修环节在提交学位论文前必须完成。
3.课程及学分设置
课程及学分设置如下:
| 课程类别 | 课程名称 | 学分 | |
| 必修课 (19学分) | 硕士学位英语 | 3 | |
| 工程哲学 | 2 | ||
| 工程伦理 | 2 | ||
| 高级管理学 | 2 | ||
| 工程论证与决策 | 2 | ||
| 管理中数学方法及应用 | 2 | ||
| 工程管理概论 | 2 | ||
| 项目计划与控制 | 2 | ||
| 大型复杂工程管理 | 2 | ||
| 管理类选修课 (不少于6学分) | 工程建设与运营管理 | 2 | |
| 工程项目投融资管理 | 2 | ||
| 工程管理案例 | 2 | ||
| 质量管理 | 2 | ||
| 人力资源管理 | 2 | ||
| 财务与成本管理 | 2 | ||
| 风险管理 | 2 | ||
| 应急信息管理与决策心理 | 2 | ||
| 方向课 | 大型复杂工程管理方向 | 系统工程 | 2 | 
| 复杂系统决策 | 2 | ||
| 技术管理 | 2 | ||
| 现代优化计算方法 | 2 | ||
| 大型复杂工程管理前沿 | 1 | ||
| 重大科技示范工程管理方向 | 重大科技示范工程的论证与规划 | 2 | |
| 研发、示范与应用管理 | 2 | ||
| 重大科技示范工程风险评估与管理 | 2 | ||
| 工程方法论 | 2 | ||
| 重大科技示范工程案例研究 | 1 | ||
| 信息系统工程管理方向 | 信息论及其应用 | 2 | |
| 大数据技术概论 | 2 | ||
| 人工智能原理 | 2 | ||
| 高质量软件工程过程 | 2 | ||
| 云计算 | 2 | ||
| 能源工程管理方向 | 能源战略、政策与管理 | 2 | |
| 区域低碳发展规划 | 2 | ||
| 新能源与节能工程 | 2 | ||
| 能源与环境评价方法学 | 2 | ||
| 能源工程管理前沿 | 1 | ||
| 土木工程管理方向 | 工程法律与合同管理 | 2 | |
| 重大工程建设安全与环境 | 2 | ||
| 工程造价管理 | 2 | ||
| 建设工程信息化 | 2 | ||
| PPP模式案例分析 | 1 | ||
| 研发与创新 管理方向 | 技术经营与技术转移 | 2 | |
| 研发团队管理 | 2 | ||
| 创新方法研究 | 2 | ||
| 创新创业管理 | 2 | ||
| 职业生涯管理 | 1 | ||
|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方向 |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概论 | 2 | |
| 应急管理决策与仿真 | 2 | ||
| 危机管理 | 2 | ||
| 公共安全导论 | 2 | ||
|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案例分析 | 1 | ||
| 讲座 | 院士大讲堂 | ||
| 专家讲座 | |||
| 科学与人文论坛 | |||
4.必修环节及要求
开题报告
研究生必须调研、查阅中外文献,了解本学科或本研究方向国内外研究进展,确定研究内容,完成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该包括选题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主要研究内容、拟采取的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预期成果、论文工作时间安排等。时间距离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年。
中期考核
论文工作的中期,对研究生的综合能力,论文工作进展情况以及工作态度和精力投入等进行全面考查。通过者准予继续进行论文工作。时间距离申请答辩的时间一般不少于半年。
学术报告与社会实践
研究生在学期间应参加课题组的学术讨论会和国内外的各类学术活动,参加社会调查、工程实践等活动。
5.毕业论文
在校期间必须提交1篇具有硕士学位水平的学位论文。学位论文须独立完成,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并能体现学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的选题应直接来源于应用课题或工程实践,必须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和应用价值。学位论文的内容应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能够反映作者应用所学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学位论文评审和答辩
(一)工程管理硕士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中的规定环节,达到培养方案规定的要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论文答辩。
(二)论文除经导师写出详细的评阅意见外,还应有2位本领域或相近领域的专家评阅。答辩委员会应由3~5位与本领域相关的专家组成。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均须有相关工程领域管理实践专家。
八、学位授予
在规定时间内,修满本培养方案规定学分,成绩合格,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中国科学院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后,授予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及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附件1:参与工程管理专业硕士培养的研究所
| 培养方向 | 主要参与培养的研究所 | 
| 大型复杂工程管理方向 | 力学研究所 | 
| 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 |
| 战略咨询院 | |
| 空间技术应用中心 | |
| 重大科技示范工程管理方向 | 力学研究所 | 
| 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 |
| 电工所 | |
| 理化所 | |
| 南海海洋研究所 | |
| 信息系统工程管理方向 | 力学研究所 | 
| 软件所 | |
| 计算所 | |
| 信工所 | |
| 能源工程管理方向 | 力学研究所 | 
| 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 |
| 理化所 | |
| 战略咨询院 | |
| 土木工程管理方向 | 力学研究所 | 
| 岩土所 | |
| 环资院 | |
| 研发与创新管理方向 | 力学研究所 | 
| 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 |
| 电工所 | |
| 理化所 | |
| 南海海洋研究所 | |
| 战略咨询院 | |
|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方向 | 力学研究所 | 
| 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 |
| 岩土所 | |
| 环资院 | 
附件2:导师名单
表1 工程科学学院院所融合单位导师名单
| 力学所:15人 | |||||||||
| 序号 | 姓名 | 单位 | 职称 | 学术 头衔 | 研究方向 | ||||
| 1 | 胡文瑞 | 力学所 | 研究员 | 院士 | 流体物理,大型复杂工程管理 | ||||
| 2 | 白以龙 | 力学所 | 研究员 | 院士 | 固体力学,重大科技示范工程管理 | ||||
| 3 | 李家春 | 力学所 | 研究员 | 院士 | 流体力学,研发与创新管理 | ||||
| 4 | 俞鸿儒 | 力学所 | 研究员 | 院士 | 空气动力学,大型复杂工程管理 | ||||
| 5 | 洪友士 | 力学所 | 研究员 | 杰青 | 固体力学,研发与创新管理 | ||||
| 6 | 戴兰宏 | 力学所 | 研究员 | 杰青 | 固体力学,研发与创新管理 | ||||
| 7 | 吴应湘 | 力学所 | 研究员 | 研究员 | 工程力学,研发与创新管理 | ||||
| 8 | 黄晨光 | 力学所 | 研究员 | 研究员 | 工程力学重大科技示范工程管理 | ||||
| 9 | 刘桂菊 | 力学所 | 研究员 | 研究员 | 研发与创新管理 | ||||
| 10 | 刘曰武 | 力学所 | 研究员 | 工程力学,重大科技示范工程管理 | |||||
| 11 | 姜宗林 | 力学所 | 研究员 | 百人 | 流体力学,重大科技示范工程管理 | ||||
| 12 | 张新宇 | 力学所 | 研究员 | 杰青 | 流体力学重大科技示范工程管理 | ||||
| 13 | 虞 钢 | 力学所 | 研究员 |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 重大科技示范工程管理 | |||||
| 14 | 夏 原 | 力学所 | 研究员 | 工程力学,重大科技示范工程管理 | |||||
| 15 | 杨国伟 | 力学所 | 研究员 | 流体力学,重大科技示范工程管理 | |||||
| 工程热物理所:20人 | |||||||||
| 1 | 徐建中 | 工程热物理所 | 研究员 | 院士 | 动力机械内部流动,能源工程管理 | ||||
| 2 | 金红光 | 工程热物理所 | 研究员 | 院士 | CO2捕集与埋存,能源工程管理 | ||||
| 3 | 朱俊强 | 工程热物理所 | 研究员 | 百人 | 航空发动机,重大科技示范工程管理 | ||||
| 4 | 陈海生 | 工程热物理所 | 研究员 | 万人、百人、优青 | 储能,重大科技示范工程管理 | ||||
| 5 | 赵庆军 | 工程热物理所 | 研究员 | 能源工程管理 | |||||
| 6 | 吕清刚 | 工程热物理所 | 研究员 | 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总体专家 | 重大科技示范工程管理 | ||||
| 7 | 肖云汉 | 工程热物理所 | 研究员 | 重大基础设施负责人 | 重大科技示范工程管理 | ||||
| 8 | 姜玉雁 | 工程热物理所 | 研究员 | 青千 | 节能减排,能源工程管理 | ||||
| 9 | 卢新根 | 工程热物理所 | 研究员 | 万人 | 航空发动机,重大科技示范工程管理 | ||||
| 10 | 郝勇 | 工程热物理所 | 研究员 | 青千 | 新能源,能源工程管理 | ||||
| 11 | 田振玉 | 工程热物理所 | 研究员 | 青千 | 节能减排,能源工程管理 | ||||
| 12 | 那永洁 | 工程热物理所 | 研究员 | 节能减排,能源工程管理 | |||||
| 13 | 杨科 | 工程热物理所 | 研究员 | 风力发电,能源工程管理 | |||||
| 14 | 张士杰 | 工程热物理所 | 研究员 | 节能减排,能源工程管理 | |||||
| 15 | 淮秀兰 | 工程热物理所 | 研究员 | 节能减排,能源工程管理 | |||||
| 16 | 张燕峰 | 工程热物理所 | 研究员 | 青千 | 航空发动机,重大科技示范工程管理 | ||||
| 17 | 胡春艳 | 工程热物理所 | 正高级工程师 | 航空发动机,重大科技示范工程管理 | |||||
| 18 | 蔡军 | 工程热物理所 | 副研究员 | 节能减排,能源工程管理 | |||||
| 19 | 徐玉杰 | 工程热物理所 | 副研究员 | 储能,重大科技示范工程管理 | |||||
| 20 | 王亮 | 工程热物理所 | 副研究员 | 储能,重大科技示范工程管理 | |||||
| 电工所: 9 人 | |||||||||
| 1 | 王秋良 | 电工所 | 研究员 | 超导磁体及强磁场应用研究部 | |||||
| 2 | 马启明 | 电工所 | 研究员 | 生物电磁研究部 | |||||
| 3 | 徐建省 | 电工所 | 副研究员 | 生物电磁研究部 | |||||
| 4 | 雷东强 | 电工所 | 副研究员 | 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研究部 | |||||
| 5 | 余强 | 电工所 | 副研究员 | 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研究部 | |||||
| 6 | 臧春城 | 电工所 | 副研究员 | 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研究部 | |||||
| 7 | 熊斌 | 电工所 | 副研究员 | 电力设备新技术实验室 | |||||
| 8 | 丁发柱 | 电工所 | 副研究员 | 超导与能源新材料研究部 | |||||
| 9 | 李涛 | 电工所 | 副研究员 | 太阳能电池技术研究部 | |||||
| 理化所:12 人 | |||||||||
| 1 | 周远 | 理化所 | 研究员 | 院士 | 制冷及低温工程,研发与创新管理 | ||||
| 2 | 罗二仓 | 理化所 | 研究员 | 杰青 | 工程热物理,能源工程管理 | ||||
| 3 | 刘静 | 理化所 | 研究员 | 杰青 | 工程热物理,研发与创新管理 | ||||
| 4 | 梁惊涛 | 理化所 | 研究员 | 杰青 | 制冷及低温工程,能源工程管理 | ||||
| 5 | 公茂琼 | 理化所 | 研究员 | 杰青 | 制冷及低温工程,能源工程管理 | ||||
| 6 | 李青 | 理化所 | 研究员 | 百人 | 制冷及低温工程,重大科技示范工程管理 | ||||
| 7 | 杨鲁伟 | 理化所 | 研究员 | 百人 | 工程热物理,能源工程管理 | ||||
| 8 | 李来风 | 理化所 | 研究员 | 制冷及低温工程,能源工程管理 | |||||
| 9 | 王俊杰 | 理化所 | 研究员 | 动力机械及工程,能源工程管理 | |||||
| 10 | 龚领会 | 理化所 | 研究员 | 制冷及低温工程,重大科技示范工程管理 | |||||
| 11 | 洪国同 | 理化所 | 研究员 | 制冷及低温工程,能源工程管理 | |||||
| 12 | 田长青 | 理化所 | 研究员 | 制冷及低温工程,能源工程管理 | |||||
| 武汉岩土所:1人 | |||||||||
| 1 | 盛 谦 | 岩土所 | 研究员 | 工程岩体力学性质,土木工程管理 | |||||
| 西北生态环境与资源研究院:2人 | |||||||||
| 1 | 赖远明 | 环资院 | 研究员 | 院士 | 寒区岩土工程数值分析,土木工程管理 | ||||
| 2 | 马 巍 | 环资院 | 研究员 | 土木工程管理 | |||||
表2 参与工程管理硕士的培养单位导师名单
| 中国院其他研究所: 18人 | |||||
| 序号 | 姓名 | 单位 | 职称 | 学术 头衔 | 研究领域 | 
| 1 | 刘德刚 | 数学院 | 副研究员 |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 |
| 2 | 崔晋川 | 数学院 | 研究员 | 研发与创新管理 | |
| 3 | 刘卓军 | 数学院 | 教授 | 大型复杂工程管理 | |
| 4 | 刘克 | 数学院 | 教授 | 大型复杂工程管理 | |
| 5 | 房勇 | 数学院 | 副研究员 | 大型复杂工程管理 | |
| 6 | 池宏 | 战略院 | 研究员 | 大型复杂工程管理 | |
| 7 | 蔡晨 | 战略院 | 教授 | 大型复杂工程管理 | |
| 8 | 李建平 | 战略院 | 研究员 | 大型复杂工程管理 | |
| 10 | 谭显春 | 战略院 | 研究员 | 能源工程管理 | |
| 11 | 许保光 | 战略院 | 研究员 | 能源工程管理 | |
| 12 | 孙德强 | 战略院 | 副研究员 | 能源工程管理 | |
| 13 | 高敏刚 | 战略院 | 副研究员 | 研发与创新管理 | |
| 14 | 祁明亮 | 战略院 | 副研究员 |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 |
| 15 | 邵雪焱 | 战略院 | 副研究员 |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 |
| 16 | 刘怡君 | 战略院 | 副研究员 |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 |
| 17 | 高铭 | 空间应用中心 | 研究员 | 大型复杂工程管理 | |
| 18 | 张善从 | 空间应用中心 | 研究员 | 大型复杂工程管理 | |
表3 国科大参与工程管理硕士培养的导师名单
| 中国科学院大学: 37人 | |||||
| 序号 | 姓名 | 单位 | 职称 | 学术 头衔 | 研究领域 | 
| 1 | 姚 郑 | 工程科学学院 | 教授 | 信息系统工程管理 | |
| 2 | 吕 科 | 工程科学学院 | 教授 | 信息系统工程管理 | |
| 3 | 张宝贤 | 工程科学学院 | 教授 | 信息系统工程管理 | |
| 4 | 肖 俊 | 工程科学学院 | 副教授 | 信息系统工程管理 | |
| 5 | 赵亚伟 | 工程科学学院 | 副教授 | 信息系统工程管理 | |
| 6 | 缪青海 | 工程科学学院 | 副教授 | 信息系统工程管理 | |
| 7 | 薛 健 | 工程科学学院 | 副教授 | 信息系统工程管理 | |
| 8 | 唐海娜 | 工程科学学院 | 副教授 | 信息系统工程管理 | |
| 10 | 黄 敏 | 工程科学学院 | 讲师 | 信息系统工程管理 | |
| 11 | 王 泳 | 工程科学学院 | 讲师 | 信息系统工程管理 | |
| 12 | 艾云峰 | 工程科学学院 | 讲师 | 信息系统工程管理 | |
| 13 | 岩 延 | 工程科学学院 | 讲师 | 信息系统工程管理 | |
| 14 | 马光悌 | 工程科学学院 | 教授 | 信息系统工程管理 | |
| 15 | 焦建彬 | 电子电气与通信工程学院 | 教授 | 数字图像处理,信息系统工程管理 | |
| 16 | 童秉纲 | 工程科学学院 | 教授 | 院士 | 重大科技示范工程管理 | 
| 17 | 倪明玖 | 工程科学学院 | 教授 | 重大科技示范工程管理 | |
| 18 | 詹 伟 | 工程科学学院 | 副教授 | 重大科技示范工程管理 | |
| 19 | 黄 钧 | 工程科学学院 | 教授 |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 |
| 20 | 隋 杰 | 工程科学学院 | 副教授 |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 |
| 21 | 朱建明 | 工程科学学院 | 副教授 |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 |
| 22 | 宋元涛 | 工程科学学院 | 副教授 | 大型复杂工程管理 | |
| 23 | 高随祥 | 数学学院 | 教授 | 大型复杂工程管理 | |
| 24 | 徐中平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教授 | 大型复杂工程管理 | |
| 25 | 姜 卉 | 工程科学学院 | 副教授 | 能源工程管理 | |
| 26 | 董纪昌 | 经管学院 | 教授 | PPP,土木工程管理 | |
| 27 | 王国庆 | 工程科学学院 | 副教授 | 土木工程管理 | |
| 28 | 于 华 | 工程科学学院 | 教授 | 研发与创新管理 | |
| 29 | 彭 赓 | 经管学院 | 副教授 | 研发与创新管理 | |
| 30 | 张玲玲 | 经管学院 | 教授 | 研发与创新管理 | |
| 31 | 郭田德 | 数学学院 | 教授 | 研发与创新管理 | |
| 32 | 杨文国 | 数学学院 | 教授 |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 |
| 33 | 叶齐祥 | 电子电气与通信工程学院 | 教授 |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 |
| 34 | 韩振军 | 电子电气与通信工程学院 | 副教授 |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 |
| 36 | 王佩琼 | 公管学院 | 教授 | 大型复杂工程管理 | |
| 37 | 王海燕 | 公管学院 | 教授 | 研发与创新管理 | |
 
															